|
企业内训师 |
职业培训师 |
定位 |
先成杂家,再成专家 |
专家,通晓1-2门专业课程,追求课程深度,所谓宽度一分米,深度一公里 |
沟通对象 |
领导、参训学员、学员领导 |
企业培训经理、培训机构、企业领导、参训学员 |
关注点 |
需要时刻关注企业战略目标、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,反推技能差距,以及技能培训的模式与课程内容 |
更关注客户对自身课程内容的理解,关注自己的品牌大于关注对客户需求的理解 |
施训目标 |
主要目标容易受到领导思路的影响 |
以改进绩效为主要目标,进行课程设计 |
优势 |
接地气,有鲜活案例,容易引起参训学员共鸣 |
接触面宽,三教九流都能接触到,案例容易举一反三,容易和参训学员形成共识 |
需求分析 |
贴近实际,更容易有针对性,但实际工作中需求分析往往比较宽泛,针对性有待提高 |
理清需求的行为建立在培训经理是否明确需求,以及培训师自身是否愿意理清需求的基础之上 |
课程创新 |
课程容易成为定式,能否成功创新来源于对企业管理水平,以及培训师自身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解程度 |
课程创新缘于自身的生存压力,底蕴薄的老师往往更容易关注形式的创新,而不是内容的创新。 |
授课形式 |
班级授课制、技能性训练为主,授课形式容易单一 |
培训形式多元化,各种新鲜技术层出不穷,往往换了外装但思路并没有改变 |
课程内容 |
擅长专业类课程,容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,但通用类课程相对薄弱,对新的培训技术敏感度低 |
带有行业特点的通用型课程,更受用户欢迎,对于不具备行业特点的课程,培训形式往往比内容更重要 |
服务对象 |
首要对象为直属领导;次要对象为参训学员;第三对象为参训学员领导 |
首要对象为客户领导;次要对象为参训学员;第三对象为企业培训经理 |
授课过程 |
授课技巧与授课时长成正比;受限于自身能力、眼界及受咨询公司、培训公司的影响 |
生存的压力体现在,更注意现场控制、氛围塑造、授课技巧等细节 |
师资评估 |
企业内部纵向评估,受限于自身培训水平与管理水平 |
市场横向评估,企业会将培训师放在整体市场上进行综合评估,评估过程主观意图更强 |
培训效果追踪 |
更容易根据培训体系进行追踪,使效果转化为绩效 |
培训效果转化不容易追踪,主要依赖于培训经理的后续推动力度,以及培训师的互动手段 |
个人成长 |
容易成长为专家,同时具有向管理者转型的可能性 |
唯有自身不断提高,才能经受客户考验 |
从业要求 |
有一定的工作经验,具备某方面的技能水平,可以承担教学工作 |
有很强的生存能力,有一到两门看家课程,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,对市场敏感度高 |